校園新聞

政大發表AI政策白皮書 以人文專業駕馭AI

2024-06-25
生成式AI加速了AI時代的影響,如同氣候變遷,每個人都脫離不了影響,而且它比氣候變遷的影響來得更急遽。因應AI風暴,國立政治大學以兩年的時間,深度訪談本校教師及校外專家學者與參與跨域研究計畫的同學等共35位受訪者,發表AI政策白皮書的初步架構,提出《AI時代高等教育的挑戰:專家訪談報告》,深入探討AI時代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日前於達賢圖書館盛大舉辦【AI 時代的跨領域對談-議題與決策】論壇,從產業、教育、環境、傳播等面向,探討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係,也省思AI對社會、倫理和環境的影響,並期許政大朝向「人文AI,永續未來」的高教環境邁進。
 
由創新與創造力中心與傳播學院名譽教授鍾蔚文與副主任暨新聞學系教授鄭宇君,共組AI讀書會,深度訪談校內院長、教師、校外專家與參與跨域研究計畫同學等35位受訪者,盤點政大在AI時代的多項優勢,包括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底蘊、優秀的學生群體以及數理能力出色的人社學生。政大早已推動多種跨域學習學程,展現在教育創新方面的前瞻性;教師方面,政大擁有大量社科人文資料,對專業資料的詮釋與分析具有優勢,並且與政府及專業組織的連結與互動非常緊密。在AI時代,政大應發揮既有優勢,擔任AI與相關公共政策的智庫,並作為政府與AI應用之間的橋梁,強調科技人文共融,以人文思維引領科技運用、用科技促進文化傳播與發展,驅動社會邁進。
 
在高等教育部分,由於AI可取代大量重複性工作,未來從事行政人員為主的中階人才數量會大幅減少,報告建議頂尖大學應以培養前瞻性人才為目標。高等教育應重新評估高階人才的定義與篩選方式,並強調創造力、情感力和倫理思考的重要性。未來培育AI人文跨域人才應具備結合不同領域知識、系統性思考和不同分析方法的能力,並強調針對情境設計與解決問題。
 
專家訪談報告也指出,面對未來AI時代,高等教育應重構知識體系與教學方式,除了培育具發現、型塑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外,更應注重高層次認知能力的培養、倫理思考、人際溝通能力等面向。同時,高等教育關注推動AI技術的普及外,更應確保其惠及所有學生和社會群體,特別是弱勢和資源有限的群體。當AI發展及應用普及後,我們更應思考如何需兼顧永續議題,包括人文價值與存在意義、資源配置與社會公平、能源議題與風險評估,以及人類與地球生態永續等。

副校長陳樹衡提出AI改變了當代的生態,進一步思考學門知識如果需要隨技術和時代背景進行調整,AI做為一種文化在與政大文化撞合後產生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甚麼? AI文化與政大文化撞合後產生的學生是甚麼樣?是「我們」樂見的嗎?誰是新文化下的我們?教育應以培養前瞻性人才為目標,兩者撞合後產生的「視野」是更前瞻、更全方位、更包容嗎?陳樹衡語重心長提出一連串的反思,我們面對著具備處理大型數據資料強大算力的AI,正在大幅加速人類演化速度,並挑戰人類認知的極限。

校長李蔡彥針對「AI人文永續大學」補充,AI作為一項技術,需要以人為出發點,切入問題解決與發展願景,科技將成為一種賦能,透過科技形塑人類的未來,才能迎向永續的目標。他也強調:「政大在AI和永續上,絕對不會缺席。」AI的興起帶來典範轉移,人們在AI時代中,應歷經「懂AI」、「用AI」、「幫AI」、「駕AI」四階段,除了學習如何使用AI工具的「懂AI」及「用AI」外,還要進一步「幫AI」及「駕AI」,意指將自身人文專業融入AI領域,創造嶄新視野,同時探索人文社會領域難以被AI取代的重要價值,進而駕馭AI工具。
 
副校長詹志禹指出AI雖然在技術層面上表現優異,但其缺乏好奇心、情感、關懷、自我覺察和反思的能力,故無法完全替代人類在意圖和目的上的獨特性,特別是在理念與實務的辯證過程中仍有侷限。他強調人類擁有高層次的思維、創造力和啟動世界的能力,這些都是AI無法企及的。未來高等教育應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行動和情境脈絡的素養,同時強化與AI互動及互補的能力,了解AI的能力、性質和風險,並促進AI對人類的了解。此外,AI的發展還需考量其耗能和耗水量對環境永續性的影響,以及可能對民主和自由構成的威脅。詹志禹提出「人文AI,永續未來」的願景,強調政大未來應投資於社群連結和跨域合作,以因應AI帶來的挑戰。
 
前教育部長、現為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講座教授吳思華也針對AI時代的未來高教發展提出建言,包含每個人都應掌握AI技能、積極參與新世代的生活風貌、重新思考生命意義,以及構建新的治理機制。他肯定目前政大已設立AI讀書會、相關課程和學生實作專題,促進AI技術與人文學科的深度融合,但也提醒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例如AI可能取代部分職業,引發社會焦慮。他認為政大在推動AI教育的同時,還需考慮如何保持人文關懷,讓學生「安頓自己、開創未來」。他期許高等教育能藉由AI浪潮推動高教典範翻轉,在學習主軸、教師職能及行政變革上均能做出改變,更注重同學自主學習、教師擔任心靈支柱與陪伴者角色,及探索行政架構創新的創新可能性,在鉅變的環境中建構全新的教育生態系。
 
為推動人工智慧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跨域融合,國立政治大學設立「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致力於媒合校內人工智慧領域的教研能量,以培育人文AI跨域人才為目標,並由教務處制定針對教師、學生和行政工作者在使用AI倫理守則,確保AI的使用符合倫理標準。同時,政大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在今年初向全校師生廣發英雄帖徵案「113年AI跨域研究構想補助計畫」,並邀請入選教師及研究生在半年後的論壇中發表成果,展示政大在推動AI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方面的豐碩成果。
 
資訊學院院長兼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主任劉吉軒表示,本校資訊學院不斷探索與人文社科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AI納入人文社會是未來的新藍海,今年AI中心獲校方支持向全校師生徵案的反映熱烈,未來政大將持續往人文AI(Humanistic AI)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