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考研究所?
大學就讀空間設計,實習發現工作內容與期望不同,薪資低、出路有限,決定進修跨領域。
二、如何選研究所?
選對未來就業有幫助的學校,考量學校名聲、師資、畢業生薪資與就業方向。
三、考試內容與準備
必考:都市及區域問題評析
選考:建築與景觀概論
準備方式:1個月讀理論、1個月練考古題,熟悉題型與答題方式。
四、心得建議
選擇對的教授:影響畢業進度與學習輕鬆度。
保持彈性:考不上可先工作,累積經驗後再考研究所。
心態重要:合理規劃讀書與休息,適時放鬆更有效率。
1. 個人背景、為何想考研究所?
本人從小對於空間設計有一定程度的嚮往與興趣,大學因而就讀私立大學空間設計相關學系。截至當前,空間設計學系在國內教育體系中亦相對冷門且鮮少有學校開設此學系(國內僅有10餘間大學有此科系,且九成以上為私立大學)。關於大學系所教學師資,系所師資絕大多數為兼任的業界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與規劃師等,以及少部分的專任教授。因此,大學期間修習科目較注重於實務經驗的操作與能力。關於專業科目理論則相對偏少。
之所以下定決心繼續讀研究所是在大三暑假實習期間,當時首次進入到業界的業務與工作內容項目,發覺與原先對未來畢業後進入職場的理想有所差異,且未來出路相對單一。同時,在詢問就職數年的學長姐、聽取業界老闆與主管的心得建議分享後發現到國內空間設計學系的學士畢業薪水普遍偏低,因而下定決心跨領域考取研究所。
2.如何挑選研究所?
在大學期間,除了系所規定畢業修習的必修課程外,每學年只要想空閒的時段,我都會傾向於選修不同類型的通識課、學門專業課程以及戶外活動課程等。也因如此,間接了解接觸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部份業界的就業生態,並進而藉此開拓自身的興趣與就職方向。
同時,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學校以及不同科系研究所的優勢與特點,也主動詢問大學系上教授與業界人士。因此,在準備報考研究所時對於研究所的擇選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以我自身的系所與大學經驗來分享,我選擇研究所主要有三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我相信大部分學生繼續讀研究所皆希望畢業後領的薪資能比大學畢業的待遇還要好,故在選擇研究所時需特別考量要報考的研究所是否真的對於未來就業有實質的幫助,而非只考量自身興趣。
同一系所可能有許多間研究所,除了看各間研究所的錄取分數,同時也需要比較各間研究所畢業後的出路與在業界的風評。如有些研究所對於某個研究領域特別專精或是研究所整體研究走向,以及歷屆研究所畢業生在業界的風評(若有認識業界的人士可請教於此)。此外,也建議查詢各間研究所當前系所的師資情況,比較不同研究所間師資的差異與教授們的專業研究方向,有助於往後研究所論文指導老師的擇選。
不同研究所的就讀年限依照規定的必修學分與課程需求可能有所差異。如本人在報考數間研究所時就發現,空間規劃領域的研究所有些研究所讀兩年即可畢業、有些則需要2年半才能畢業,甚至有部分研究所因課程需求要到三年以上才有機會畢業,因此需特別注意此。此外,不同研究所畢業後的薪資可能受到研究所校名、風評等因素在業界薪資待遇有所不同,關於此部分建議可以參考1111以及各大就業網站整理的大數據分析作為評判依據,進而選擇自己理想中的研究所。
3.考試內容通常包含什麼?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主要有兩類錄取方式,一類為以大學四年在校成績為主進行推甄與面試(作品集與大學相關經歷、活動參與、工作經歷等)。一類為透過相關科目的考試,以總成績作為錄取依據。
本人雖在大學期間內擁有相關活動經歷、作品集與工作經歷,但礙於在學成績不是特別亮眼。故選擇以考試入學管道報考研究所。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考試又分為甲組與乙組兩類。甲組考題主要為專業領域考科,強制規定大學系所與都市計劃專業相關(如地政、不動產、都市計劃、土地管理、市政等相關領域科系)畢業者報考。乙組則提供大學期間就讀與都市計劃專業以外的考生考取。考題相對簡單且範圍廣泛。
本人考乙組,包含兩個科目。必考科目為『都市及區域問題評析』。選考科目則可從『質化研究』、『統計學』,以及『建築與景觀概論』(三科任選考一科),皆為開放式申論題。本人因大學系所與建築與景觀概論較為熟悉,故選擇考此科目。
4.筆試如何準備?
本人在參考近年歷屆考題內容後認為能在兩個月內準備完成。故在大學畢業後即立即進入職場工作,前後工作近十個月,並在距離研究所考試時間二個月內離職,決定以全職考生身份準備。
首先,第一個月讀書計畫建議先熟悉考題的出題範圍內容與相關的概念理論,每天平均花5-8小時投入讀書,我是每天都會先挑幾個可能會考的理論概念進行理解,在閱讀理論概念後以自己的方式手寫詮釋該理論概念,試著變成自己能理解的形式消化,並適時繪製相關示意圖或是簡圖幫助理解。
第二個月針對考古題進行刷題。每天寫一份年度的考古題,並模擬考試時間練習。藉此熟悉屆時正式考試的筆速與對文字的掌握度。並在寫完考題後與同樣要考同間研究所的人相互討論,若沒有戰友的話也可在各大網路平臺上尋找相關領域的人士討論。
申論題並非從頭背書寫出來即可,會因應考題的活用內容而進行修正與調整,並建議以條列式有邏輯的方式答題,有助於試卷版面的分配、改考卷的教授檢閱,同時也有助於自己釐清自己寫出來的東西,避免硬生生將腦子記的理論概念一字不漏的拼湊寫出。
5.自己準備和去補習班上課,哪個比較推?
我認為這部分要看研究所的類型與考科,與自己讀書的習慣。其中,像都市計劃市面上就幾乎沒有補習班。同時,若有關注此領域各類消息(關注各大平台、學會以及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走向)的習慣,也具備坐得住以及一定程度的毅力的話,我會建議自己準備。畢竟補習班通常都很貴,而且教材都大同小異,等於有補的人學習的東西完全一樣,就看在之中誰的記憶力比較好而已XD。
6.考上的心路歷程很苦還是很輕鬆?
剛開始準備一定都會需要一段時間來培養習慣跟面對試應期。只要憑藉意志力我相信之後就會很習慣的,但在備考期間也需要空出一定時間來休息跟放鬆,如運動跑跑步或是跟朋友同學聚會等等,適時的放鬆自己遠比不間斷的硬讀來得有效(這是經驗談...)
7.如果第一年考研失敗,還要繼續考嗎?
我的話我當初就是設定若沒考上研究所就會先進去職場,若再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內仍覺得對於薪資、工作內容、亦或是自身目標有所出入的話可以再投入考生身份。會相對考不上繼續當萬年考生來的好,先轉換下身份說不定會有不同的體悟或是心境。
8.讀研究所怎樣才能爽爽過?
我個人因為大學與研究所的科系不一樣,屬於跨領域就讀,所以在就讀前就已經有認知到研究所不可能會跟大學就就讀都市計畫專業的人來得輕鬆。
而是會更加需要時間來補足大學期間我沒接觸的專業與概念理論。
但選擇好的論文指導教授確實對於研究所日子是否辛苦或是輕鬆有很大的差別。
9.教授怎麼選比較不會延畢?
我的話是先去將研究所各個教授的專業領域與就學背景研究了一遍,再去查詢近年間各個教授帶出來的畢業生寫的論文題目、內容、方向是否與自身興趣與能力有重疊。
當然最重要的一定是需要去問研究所的學長姐,畢竟他們都握有第一手資料跟情報。
10.畢業後就業出路?薪水真的比較好嗎?
這要看科系、學校跟當前業界對於此領域求職者的需求等層面來看。
單就我來說的話,若以我大學的學歷在業界可能平均薪資在25k-30k左右。但有了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文憑後在業界平均可以提升至35k-近40k的待遇。
11.準備方向跟建議、給學弟妹的話?
下定決心要考研究所就一定要花心思跟時間來準備,不論是否有報名補習班或是很有把握,恆心很重要。同時也能藉此培養自身的定力跟專注度。
12.進入研究所後的挑戰和需要適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