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學校: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特色課程,選擇前要了解學校的課程內容及專業訓練,選擇最符合自己學習目標的學校。
二、考入諮商所是起點:進入研究所後,還需要面對實習、面試、論文口試等挑戰,並準備心理師考試。
三、思考專長和工作場域:進入研究所後,選擇實習機構及專業方向時要思考未來的專長領域和工作場所。
四、保持初衷:在面對工作的挑戰時,要回想自己最初的熱情和初衷,這是支持自己專業成長的核心。
1.選擇的學校:
每間學校諮商所的基礎諮商專業訓練(必修)都大同小異,然而在個別學校的特色上(選修)則可能有多元的選擇。如筆者就讀之學校,則重視表達性媒材的運用,則會開設:遊戲治療、沙盤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等課程,培養學生除在口語晤談上的基礎訓練外,也能學習非語言治療工具與模式,運用在個案身上。因此,若在考研前可以好好想想自己所欲之學習和發展的方向,並透過觀察每間學校老師的專長、系所的特色、系所所開的課程,整合考量後,選出想考之研究所。
2.「考」入諮商所只是起點與開始:
諮商心理的研究所因每年報考人數眾多,錄取率屢創新高。然而,考入諮商所後仍需要面臨大大小小「評價」或「挫折」的過程。除了學業上的修習以外,因台灣心理師考試的規定,仍需至少全職實習一年。在這個過程中,兼職與全職的機構實習需自主的申請,並面對許多準備、面試、演練的歷程,甚至在論文口試完成後,需再考心理師的國家考試。因此,除了學習之外,還需額外準備許多的事務,這個時候常常會感到焦頭爛額,且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性。當然,這也是一個梳理的過程,可以透過此機會好好沉澱與整理自己的學習經驗。
3.想想自己未來想發展之專長與工作場域:
結合第1與第2點,也許在考前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沒有想這麼深入,在進入研究所後以及選擇實習機構上,則是一個很好思索的機會。每位心理師的特質以及專長非常多元,也許可以多想想自己想發展之專長領域、工作的對象(如:兒童)以及未來工作的場域(如:大專、社區諮商所等)。而兼/全職實習的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透過進入場域,了解這個場域所工作的模式、對象,並連結自己期望未來的生活方式,而有一個全面的探索與整理。
4.了解與保持初衷:
這也是最重重重要的一點!!!在學習諮商的一輩子上,常常需回到助人者身上去覺察與反省,而能提升自我的專業。然而,很多時候工作場域上的複雜性,不僅僅只停留在與個案工作的層面上,而是參雜許多行政以及與其餘系統合作的工作。而這時候除了與個案工作的挑戰,也會面臨工作場域上的考驗,而可能對自我有些懷疑和挫折。這時候可能就需要回到自己在助人專業上,一開始最早的初衷與熱忱,而這也是最為基礎、核心的課題。
文章授權來源:TUN大學網
更多考研通關資訊請上【1111人力銀行】